当前信息:以人为本 推进城市精细化更新
来源:南报网    时间:2023-05-19 12:56:49


(资料图片)

□朱庐宁

2020年末,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%,江苏省城镇化水平达到70%。根据城市发展规律,我国已经进入城市更新重要时期。城市更新,从空间再生产的角度来看,是对既有空间的完善和提升,是对存量空间再增值的过程,同时也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2020年,江苏出台了《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》,按照坚持以人为本、因地制宜、居民自愿、建管并重原则,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,着力改善居住条件、生活环境和功能品质,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,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住区,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同年,南京也出台了《开展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的指导意见》,在老城区中危破老旧的居住类地段,开展因地制宜、多样化的更新,对地段进行精细化甄别,结合建筑质量、风貌和需求目标,区分需要保护保留、改造和拆除、适应性再利用、可以新建的部分,通过维修整治、改建加建、拆除重建等“留、改、拆”模式,达到地段的有机更新。可以说,城市精细化更新不仅能降低改造成本,还能改善群众居住条件、同步进行文物保护、优化城市整体形象。

在我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,加快推进城市精细化更新工作,是高效利用城市发展空间、扩大内需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一个有效举措。

注重体系设计,完善城市更新精细化治理。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,制定出台行业操作规范与执行标准,健全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体系。加快完善城市更新规划建设管理,形成一套与大规模存量提质改造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,推行责任规划师制度,以专业力量助力基层开展城市更新工作,协助搭建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精细化治理平台。通过城市更新来进行城市中心新功能再构、城市新产业空间再造,实现城市空间功能的融合再提升,用现代新的文化视角和创新要素,实现城市功能的复兴与活力的激发,探索更加适合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。

注重以人为本,提升城市更新公众参与度。探索设立相关城市更新社会组织机构,围绕改造前问需于民、改造中问计于民、改造后还要问效于民三个环节,进行长期专业的调研、互动、公众参与工作,真正把城市更新工作变成“闭环”工程。建立以人为本共建共治联合体,由相关政府管理部门、更新实施主体、物业权利人、市民及消费者代表组成,共同承担城市更新单元的区域评估、实施计划编制、利益协调、建后监管等城市更新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。进一步完善社区参与平台,推动城市更新基层治理工作,强化社区居民在城市更新中的主体作用,大力推进公众参与,让市民参与到整个城市更新过程,真正把城市更新工作变成民心工程。

注重生态环境保护,推动人文绿色更新。自然绿色的生态,人文回归的生态,两者协同是城市更新的底色,更是城市发展的未来。在城市更新中应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优先安排,有机融合生产、生活、文化的同时,恢复和增强社区的绿色活力,科学规划和合理引导,适当地建立城市空间留白,以便于未来根据发展的需要,让城市具有调整的空间。积极倡导城市室内设施农业发展,倡导居民阳台菜园和微种植,建立新建建筑物屋顶强制性绿化标准,积极引导和支持城市既有建筑物屋顶绿化改造。

注重历史文脉保护,合理配置业态构成。城市的历史文脉,是增强地域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的重要因素,历史街区作为承载着城市文化底蕴和历史印记的直观空间载体,其重要价值也会在城市更新中日益凸显。因此,在城市更新中还要更加注重历史文化属性的差异,根据不同自身禀赋的历史街区,应有差异化的文化氛围构建以及区域内业态选择的倾向性。通过文化传承与挖掘,不仅能有效带动文物的保护利用,也能更多地促进文化旅游消费。如果历史街区提供了被需要的文化消费和商业消费服务,消费就被产生。建立强交互性、强社交性、强传播效应的消费场景,城市历史街区就会形成城市空间更新的主要着力点。文化属性是城市历史文化街区重要的组成部分,在重视商业经济效益的同时,应客观看待历史街区有相较于纯粹商业区的特殊性,保留和固化一部分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和活态文化遗产,对于保存文化多样性,延续城市文脉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。

(作者为民进江苏省委员会委员、南京市政协委员、玄武区政协委员、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)

X 关闭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大西洋手机网版权所有  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2   联系邮箱: 562 66 29@qq.com